北京晚报]当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相遇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4-11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很多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可以顺利解决。当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公文、辞藻华丽的诗歌,牛宝体育下载甚至展现出“自我反思的能力”,恰好又有知名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这一动作似乎又为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日渐式微提供了佐证。于是,“有没有必要学文科”“文科生以后是否还有出路”等话题开始被各种讨论。  “毋庸讳言,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人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很多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可以顺利解决。当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公文、辞藻华丽的诗歌,牛宝体育下载甚至展现出“自我反思的能力”,恰好又有知名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这一动作似乎又为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日渐式微提供了佐证。于是,“有没有必要学文科”“文科生以后是否还有出路”等话题开始被各种讨论。

北京晚报]当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相遇(图1)

  “毋庸讳言,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人文社科领域也确实替代了许多过去需要人工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基础工作,在流程化、制式化公文写作领域甚至超过了普通人的水平,但如果就此断言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文学科恐怕为时过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认为,人文学科自有其价值,其目标是“学以成人”,即培养具有完整人格、能为社会服务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写作、翻译等技巧。人文学科在理解社会运转规律、协调社会各部门、支持数字化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可或缺。举例来说,如果没有语言学为自然语言处理所作出的奠基性工作,则不可能有今天大放异彩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处理大量语言任务,但是人文学科对于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不可或缺。

  陈刚进一步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影响都是全面的,无论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学科都有其必要性,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双向互动。人文学科关注文化、历史、哲学等人类精神领域,侧重价值判断与批判性思维,为科技发展提供伦理框架,从伦理和法律层面设置“交通规则”和“信号灯”,为技术注入温度,让技术更好地向上向善,如人工智能技术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等,而理工学科聚焦自然规律与技术应用,强调实证研究与逻辑推演,为人文研究提供量化工具,如数字人文中的大数据分析等。二者看似对立,实则互为支撑。因此,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不可一味地强调谁比谁更重要,而是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也表示,事实上,对人类语言能力的探究、人类语言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人类的具身认知研究等,都需要在对人类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而这一点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外语类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多种语言,融入语言智能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明显优势。

  不可否认,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人文学科优化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过于看重知识和记忆力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过时。但是,事实上,部分学校的人文学科已做出调整,在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9年12月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李佐文介绍,实验室聚焦国家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以“阐释人类智能,驾驭人工智能,解码语言奥秘,成就智慧人生”为宗旨,以“聚焦前沿课题,发挥北京外国语大学优势,探索崭新机制,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立足学校外语教学与研究传统优势,着力开展语言学习机理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教学研究、多语种语料库、多语自然语言处理和外语健脑强智研究,带动语言类基础学科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前沿技术赋能语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努力构建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引领我国外语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不只是综合性研究型院校如此,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专业”的跨界融合。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丽丽介绍,从2024年9月起,学校通过“技术赋能专业、数据驱动服务、校企协同创新”三大路径,强调数智治理、课程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法治建设,构建技术与专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政法场景为核心,以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支撑,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法律+技术”的复合型技能,实现人工智能与法律、司法鉴定、安全、社区治理等专业的深度融合。专业凸显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司法与法律服务,体现智能安防与风险防控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区块链在电子证据鉴定中的能力,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据悉,该校未来将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法治文化传播、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更具示范性的“人工智能+政法”的教育生态。

  在李佐文看来,当前,人工智能还在深刻改变着所有专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为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于直觉和总结的研究范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被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和智能模型的科学研究范式所优化。未来,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趋势。因此,人文学科要保持开放态度、研究变化,并根据变化,加强跨学科合作,适应新环境的需求,在社会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025年3月,关于复旦大学缩减文科招生比例至20%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解读认为人文学科地位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吴秋翔认为,高校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是其常规行为,是结合当前教育政策、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必须澄清一点:压缩文科规模,并不能得出“文科无用”的结论。有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7月31日,有19所大学发布相关公告,撤销或暂停招生的专业共计99个,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工学门类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实际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理工科专业的更迭也是随之加快的。人文学科因其研究对象、方法论及理论创新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反而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其次,高校学科和招生结构一直是动态调整的,从社会热度、市场需求传导到高校招生和学生升学选择。例如:2000年初,经济学就业工资高、行业发展好;2015年前后,统计学、计算机专业成为招生热门专业,不少高校相关院系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一度成为校内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因此,此番学科调整也属于高校适应内外部变化做出的相应对策。

  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就业不如理工科学生”的议论,在吴秋翔看来,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学生的就业比较本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断言“不如”,两者的就业差异本质上是“确定性”与“可能性”的权衡。理工科提供明确的职业路径和较高的初期收入,但可能受限于技术变革,需要不断迭代创新。而人文学科初期竞争激烈,但软技能的普适性和跨界潜力为其打开长期发展空间,许多人文学科对应的管理岗位有职业稳定性等其他“隐形福利待遇”。就业优劣并非由学科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个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陈刚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也是全面的,不只是人文学科,理工学科也受到了影响。在技术浪潮的影响下,人文学科面临着家长和学生对其就业前景的质疑。然而,涉及编程和数据处理等领域的理工科毕业生,同样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过分炒作人文学科就业困难的现象在长远看来可能显得失之偏颇。”

  第一,避免盲目跟风选专业的心态。仍然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专业选择,注重选择“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大类,为今后不断聚焦学习兴趣提供可选择的空间和知识基础。第二,关注“新文科”专业群。可以重点考察目标大学“新文科”专业招生宣传,关注人文专业的“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文理交叉学科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做好以文科进入大学学习交叉学科的准备。第三,优化报考策略。一方面,需要重视和提升搜索、筛选及分析升学信息的能力,注重识别“官方”信息,并通过大学宣讲活动、咨询教师专业意见等方式,准确并充分地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要区分升学选择核心关注的变量,是优先高校、地域还是优先专业或是其他方面。在明确院校列表清单后,善用官方数据服务系统辅助报考,如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推出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等。

北京晚报]当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相遇(图2)

  中国人民大学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党校(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开班式暨首场党课举行

  2025人文经济苏州论坛暨人文经济创新实践与自主知识成果发布会在苏州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24年度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暨学校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会议